<rp id="peoqw"><sub id="peoqw"></sub></rp>
<th id="peoqw"><track id="peoqw"></track></th>
<rp id="peoqw"><object id="peoqw"><blockquote id="peoqw"></blockquote></object></rp>
  1. <ol id="peoqw"><object id="peoqw"><blockquote id="peoqw"></blockquote></object></ol>
    <tbody id="peoqw"></tbody>

    2023 10/23 17:07:45
    來源:新華網

    留住大地原香——林日傳用自然農法種植稻米的故事

    字體:

      新華網杭州10月23日電(記者謝云挺)今年10月3日,林日傳的稻米基地豐收開鐮,吸引了來自杭州、溫州、上海等地的一批客戶和大學生前來參觀和體驗開鐮的喜悅。用自然農法種植的有機稻米,他已經付出10年的堅持。

      林日傳原在林業部門工作,后辭去公職在杭州從事園林綠化,2013年回到家鄉浙江龍泉市城北鄉方西源村,開始了他用自然農法種植稻米的實踐。

     用自然農法種植有機稻米基地一景。

      “我早年得過痛風病,深刻體悟到回歸本源的食物與生活對人體健康的益處,也促使我決定從事自然農法種植稻米的事業?!绷秩諅髡f,家鄉方西源村地處海拔600至1000多米的大山里,谷深林茂,生態優異?!皠傞_始承包了幾十畝地種植水稻,一些村民見我不打農藥不除草,都表示不理解?!?/p>

      林日傳告訴記者,自然農法是一種以自然為師的農業種植方式,它不是完全沒有人為的介入,而是介入的行動要與自然配合,也就是遵循自然節氣和農作物自然規律,用自然的品種和大自然相生相克的原理,進行回歸本源有目標種養殖的方法。生態第一,產量第二。

      “大自然本來就有一條完整的生態鏈,就拿自然農法種植稻米來說,不用農藥會有長毛蟲、蚜蟲等害蟲啃食,但同時會出現稻田青蛙、捕食性瓢蟲等天敵。長毛蟲數量達到一定密度時,也會生瘟病,會抱團‘自殺’?!绷秩諅髡f,大自然相生相克,長期大規模使用化肥農藥無形中破壞了生態鏈,雖然產量提高,但潛在的健康風險也明顯增加。

      這些年來,林日傳用自然農法種植稻米的基地已擴大到上千畝,自己積累了一套自然農法種植有機稻米的辦法和技術。

     浙江省健康膳食公益促進會部分專家考察元侎基地。

      “我把它歸納為不施肥、不鋤草、不打藥、自留種、地連作?!绷秩諅鹘忉屨f,不施肥是指不施外來肥和化肥,養料靠作物秸稈燃燒的草木灰或自然腐爛后的作肥料;不鋤草不是任草生長,是指用人工拔除一些影響水稻光合作用的長得過高過密的雜草,其它與作物沒有競爭性的草就不用鋤,因為草也有保水防曬作用,也是益蟲的棲息地,如果都鋤掉了反而不利水土保持;不打藥就是禁止任何農藥,讓稻田的害蟲益蟲相生相克;自留種就是老品種,選擇傳承千年最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老品種做種子;地連作是指要連年在同一田園里連續種植同一品種的水稻,但此田在種植一年后必須休耕一個冬春季節養地,通過種草培肥力,再繼續連種同品種的水稻,讓種子有記憶。

      林日傳說,自然農法看似沒技術含量,但卻是真正的好技術。比如,用草木灰作肥料非常生態,作物易吸收也能提高產量,不用化肥和化學鋤草劑可以改良土壤促進益蟲集聚,還有選用老品種是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植物,水稻老品種已長期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營養價值等等。

      在林日傳看來,浙江一帶是最適合種稻米的地方,不僅因為浙江是水稻發源地,現考古發現上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已證明浙江稻米種植歷史有萬年。而且,浙江的地理氣候,四季分明,梅雨季節正好播種,清明時節正好犁田播秧,夏天陽光充足正好利于生長,秋季到了正好收割,冬天到了好儲藏,這叫應天時順地利,浙江水稻生長跨四季有180天,不僅稻米營養好,而且有利于用自然農法種植。

     浙江省健康膳食公益促進會部分專家考察元侎基地。

      據了解,林日傳在龍泉市選擇一批生態很好的山區老村梯田作為自然農法種植有機稻米的基地,并創辦了浙江龍泉元侎農業有限公司,10年的堅持,稻米基地已連續8年通過國家權威機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的有機認證,目前,每斤近百元的成品米俏銷多地,還開發出“發芽伍米漿粉”“全植物蛋白營養粉”等深加工產品。2022年,林日傳在杭州與中國有機大會簽約“龍泉有機漫村”鄉村振興項目,通過發展有機稻米種植,帶動山區農民共同致富。

      “龍泉有近40萬畝高山田地,如果充分利用起來對發展山區農業帶動農民致富意義重大?!绷秩諅髡f,自然農法可以留住大地原香,不僅可以改變山區農業的落后現狀,通過發展健康養生農業,讓山區鄉鎮和留守農民增加收入,而且也讓人們生活更美好更健康。

    【責任編輯:韓冰玉】